为了确保放假期间学生的假期安全,让同学们能够过一个安全、祥和、平安的劳动节,学院特做如下温馨提示:
强化出行安全意识,守护出行平安之路
1.在假期期间,要始终将生命安全置于首要位置,在离校时请及时向同学、家长及辅导员老师报备去向,并时刻保持手机畅通,以便在突发状况下能够迅速取得联系。
2.在出行过程中,要遵守交通法规,乘坐正规公司的交通工具,坚决不乘坐无运营资质或超载等存在安全隐患的交通工具,筑牢出行安全防线,时刻保持交通安全防范意识。
3.合理选择出行时间,出行前请时刻关注天气预报,避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外出。提前掌握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常识,尽量结伴而行,避免前往危险或未开发区域或参与高风险活动。

严守宿舍安全防线,营造宿舍温馨港湾
1.离开寝室要关闭用电设备、拔掉电源插头,做到人走电断;锁好寝室门窗、关闭水源,妥善处置个人贵重物品;清理宿舍卫生,清除垃圾,寝室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,严禁将管制刀具带进宿舍。
2.留校学生应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及宿舍管理规定,规范用水、用电,严禁在宿舍内吸烟,使用明火,严禁私拉乱接电线,违规使用电器,严禁留宿非本宿舍人员,共同维护宿舍的安全秩序。每日报备归寝情况,手机保持畅通。

树立反诈思维屏障,捍卫财产安全领地
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,应下载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。不要轻信电表欠费、法院传票等各类电信网络信息,如“航班退改签”“兼职刷单”等。不点击不明链接,不贪小利,不轻信他人及陌生来电,不透露个人信息。转账汇款前仔细核实,遇事多与家人沟通。无论骗子花言巧语还是危言恐吓,都不要进行银行转账,不泄露银行卡密码。若怀疑遭遇电信诈骗,立即拨打110报警或咨询。

筑牢法律红线壁垒,辨析事理善思明断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十三条规定,一切危害国家主权、领土完整和安全等危害社会的行为,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,都是犯罪,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,不认为是犯罪。这为判断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提供了总体框架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》第十四条明确,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,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,因而构成犯罪的,是故意犯罪,应负刑事责任。由此可见,无故意则不构成此类犯罪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十五条指出,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,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,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,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,是过失犯罪,且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。

提高防火安全警惕,防范火灾潜在隐患
放假离开实验室、教室、宿舍等场所注意检查电器线路,切记切断电源,不得擅自堵塞、封闭消防疏散通道。假期期间外出,要确保家中水、电、气等处于关闭或安全状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