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生教育
研究生教育
“新起点,心起航”——研究生学位课教学研讨会
作者:发布日期:2025-03-03点击数:

为保障学院研究生首年招生教学质量,聚焦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, 2024年12月11日,我院举办“教育硕士学位课程设计与内容创新研讨会”。沈阳师范大学学科教学(化学)专业教师韩梅、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负责人陈丽敏和学科教研部主任、学科教学(物理)专业教师刘艳超分别分享了教育硕士教学心得,研究生各学科负责人、硕士生导师及任课教师参加会议。

化学:理论与实践并重

韩梅老师强调课程不仅涵盖基础理论知识,还应特别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实践。在《中学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》课程内容设置中,让学生分析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文本、理解教材编写理念、进行教材分析与研究。在《学位论文写作与指导》课程中,介绍了选题、文献综述、研究方法及其应用、学位论文的结构与撰写等。两门课程均采用专题讲授、课堂讨论、专题汇报的形式来开展教学,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,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。 

数学:个性化教学应对跨专业挑战

陈丽敏老师针对数学教育硕士课程内容设计进行了阐述,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到跨专业背景的学生基础差异。如《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》课程中,通过讲解教学设计要素、课堂教学技能、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等内容帮助学生夯实基础;《数学学习论》关注经典学习理论回顾、数学学习原理等。在指导学生方面,她提到采取灵活安排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,包括建立交流群、定期汇报等措施,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支持。

物理:多元化教学模式促进全面发展

刘艳超老师分享了物理教育硕士课程内容设置及其教学方式。该专业课程体系包含公共必修、学位基础、通识及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等多个部分,尤其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。在《中学物理教育评价与反思》课程中,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,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丰富资源,鼓励学生参与案例教学、小组合作学习、项目式学习等活动,以提升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。

此次研讨会历时两个多小时,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各学科教育硕士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后,现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。我院教师积极提问并与三位老师深入交流。讨论围绕如何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场景、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背景调整教学策略等问题展开。大家一致认为,教育硕士课程设计应考虑到对跨专业学生的辅导和支持,更加紧密地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,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,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,如在线学习平台和多媒体工具,来提高教学质量。

专家简介

陈丽敏(1976-), 女,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,比利时鲁汶大学教育学博士,教师教育学院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负责人,研究方向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、数学教师教育、数学教育心理学等。在《数学教育学报》、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》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;相关研究成果在《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》等国际会议上报告展示4次,主持全国教育科学“十三五”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,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,辽宁省教育厅课题2项,主编著作1部,参编著作多部。


刘艳超(1980-),女,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,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,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研部主任,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、物理教师教育。荣获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、省一流本科课程《中学物理教学设计》负责人;在《教育理论与实践》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,出版学术专著1部,主持教育部、省级项目10余项。荣获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、辽宁省大学生物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、2022-2024年度沈阳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。


韩梅(1979-),女,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,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,研究方向为化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、生态文明教育。在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、《外国教育研究》、《化学教育》等CSSCI、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,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;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,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部,参编著作3部;指导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,获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,获沈阳市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2项。

上一条:教学研讨聚共识,育才创新谋发展 ——研究生教学研讨会(第二期)
下一条:研韵风华,竞者担当 ——理学院研究生干部竞选会隆重召开